一季度,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,商城县始终把稳增长、保态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经济运行在巨大的下行压力下稳中趋缓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开局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。
一、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
初步核算,全县生产总值实现347397万元,同比增长8.1%,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,高于全省0.1个百分点,高于全国1.2个百分点,增速居全市第八位。其中,一产增加值67489万元,同比增3.7%,二产增加值148764万元,同比增7.8%,三产增加值131143万元,同比增11.1%。三次产业结构为19.4:42.8:37.8。
(一)工业生产低位增长。2017年一季度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82438万元,同比增长7.8%,在全市九个县区中总量第九,增速第八,增速仅高于河区(7.0%)0.8个百分点。
(二)农业生产稳定。小麦种植面积16万亩,油菜21万亩,粮油种植面积稳定,气候条件较好,墒情适宜,为夏收粮油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。 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,一季度全县猪出栏5.29万头,比上年增1%;家禽出栏479万只,同比增长4%;预算畜牧业肉产量13389吨,同比增长2.5%。
(三)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速,但后续项目匮乏。截至三月份,固定资产累计完成243639万元,同比18.1%,在全市总量第六,增速第六。其中产业集聚区投资完成11.6亿元,同比下降18%,占全县项目比重为53.5%;工业投资完成7.8亿元,同比下降33%,增速居全市第八。房地产投资大幅度下滑,房地产完成投资7443万元,同比下降71.6%,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倒数。
(四)消费需求相对平稳。一季度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485万元,同比增长11.5%,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.2个百分点,总量居全市第七,增速居全市第五。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.53亿元,同比增幅12.5%,总量和增速均居全是第七。
(五)产业集聚区增长后劲乏力。产业集聚区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完成6.2亿,同比增长6.0%,首次低于全县平均增速。去年以来新增入库企业少,出库企业多,拉动作用不强;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,经济增长的后劲乏力。
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。
(一)一产占比过高,仍然全市第一。今年一季度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,一产占GDP比重降到20%以下,但是,在全市占比任然很高居第一位。我县一产占比19.4%,高于全市平均占比(13.8%)5.6个点,比占比最低的河(5.8%)高13.6个点,对GDP增长起严重的下拉作用。
(二)投资增长后劲不足。全县亿元以上项目个数比去年减少。去年全县亿元以上项目8个,今年4个,仅为去年一半。尽管乡镇和产业集聚区投资都略有增长,但仍无法填补大项目的缺口。产业集聚区投资拉动作用减弱。产业集聚区投资已占全县半壁江山。由于产业集聚区前期建设高峰已过,功能逐步完善,投资过渡到平稳阶段,不可能继续高速增长。去年集聚区全年完成投资88.6亿,平均每月需8个亿。按持平增速计算,今年产业集聚区前三月应完成24个亿,目前只上报11.6亿,还不到计划的一半。特别是工业投资大幅度下滑,直接影响全县投资规模。房地产投资大幅度下滑,同比下降71.6%,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倒数。
(三)规上工业增长继续处于低迷状态,对GDP增长拉动乏力。一季度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全市倒数,增速仅略高于河。
三、对策建议。
要想扭转我县目前不利局面,必须做好以下工作:
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。要保证在膨胀GDP总量的同时,缩小一产占比,扩大二三产业占比。必须改变目前我县一产占比在全市最高的不利局面,最低达到全市平均水平。
二是进一步加强工业发展,做大做强高附加值工业企业,特别要加强产业集聚区工业发展力度。要下大力气组装“规上工业企业”入库。
三是狠抓投资项目建设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,围绕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,以及基础设施、技术改造、资源环境、生态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,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强,引领力度大的项目,确保项目及早落地,着力扩大有效投资,提高投资效率,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。
四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,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形势研判,密切关注先行指标变化,加强对重点企业跟踪监测,对生产增速低、效益差的困难企业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,认真排查,摸清原因,制定对策,加大帮扶力度,解决实际问题。
五是搞好相关部门数据支撑。如工业用电量增速、财政八项支出增速、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、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、房地产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增速。